北京故宫,即明清紫禁城,又称大内、宫室、宫殿、宫禁、宫掖等,是中国等级最高的衙署建筑群,也是规模最大的传统院落。
中国传统院落的基本单元是单体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与大门组成;两个以上单体四合院,可南北连接,组合成复合院落(如前、后院;南、中、北院;一、二、三、四……院等);多个南北复合院落,可东西并列,组合成院落群(如中路、东(左)路、西(右)路,等)。故宫建筑群布局,完全基于中国传统院落的组合与复合。
因此,叙述故宫的建筑群布局,以中国传统院落为基础,能够把握故宫的肌理。但自1944年始,出现了以西方建筑学为基础的“中轴线”叙述。两种叙述,大相径庭,孰优孰劣,本文试作分析。
一、记载故宫建筑群布局的清代典籍
在中国典籍中,有“轴”字,其本义为车轮之轴,引申为画卷之轴、竹简书卷之轴。但从未出现过西方建筑学平面对称中心线意义上的“中轴线”概念。
北京故宫建成于清初,故记载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历史典籍均为清代典籍,它们均将故宫建筑群分为南部的“外朝之制”与北部的“内庭宫掖”两部分,然后再依次(除《大清会典》外)叙述:外朝中、东、西路;内庭中、东、西路;内庭外东、西路。
《大清会典》是清代最早记载紫禁城(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官书。但叙述次序尚未理顺:将外朝东路与外朝西路置于最后叙述,且因成书较早而未述及内庭外东路(因宁寿宫建于康熙二十七年)。
《清通志》与《国朝宫史》两著,成书于紫禁城修建完成后的乾隆年间,故清晰地叙述了紫禁城中的每一个院落,也是第一次清晰地依据顺序而叙述,后者还在相应地院落与建筑叙述后,添加了大量相关诗文内容。
《日下旧闻考》与《宸垣识略》分别成书于乾隆与咸丰年间,在《大清会典》与《清通志》所叙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诗文内容。
《大清一统志》仅叙述紫禁城的外朝中、东、西路,而“自乾清门以內,殿廷之制度,中禁严密,不敢详载”。
《(光绪)顺天府志》以《国朝宫史》与《日下旧闻考》所叙为据,繁简适宜、完整依序地叙述了紫禁城的建筑群布局。此著吸收了前述典籍的研究成果,删除了繁琐的诗文内容,增改为简洁的随文注释。
对于读者而言,若仅想一般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布局与名称,可读《大清会典》与《清通志》;若欲全面了解北京故宫建筑群布局,当先阅《顺天府志》为宜;若想了解主要宫殿建筑的功能及往事,可细读《国朝宫史》、《日下旧闻考》与《宸垣识略》中的诗文;若想有志于故宫建筑群及其布局的学术研究,则需进一步掌握清宫档案以及样式雷故宫图纸等史料。
二、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传统叙述
北京故宫,“周六里,南北长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长三百有二丈九尺五寸”,宫内的单体建筑通名,包括宫、门、殿、阁、堂、所、斋、轩、馆、楼、库、府、房,院、署、处、庙、祠、花园等。若干单体建筑组成大小不同的院落,而众多院落的组合与复合,构成了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图一),现据上述清代典籍,依次叙述如下:
1、外朝之制
(1) 外朝中路。
主要是由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其东西两庑建筑所构成的三进大院。
保和殿之北与乾清门之间构成“外朝之制”与“内庭宫掖”的过渡院落。
(2) 外朝东路。
主要院落有文华殿、文渊阁、传心殿、南三所,以及内阁大堂、国史馆、清史西馆、上驷院、箭亭等建筑。
(3) 外朝西路。
主要院落有武英殿、咸安宫、内务府、南薰殿,以及器皿库、方略馆、三通馆等建筑。
2、内庭宫掖
(4) 内庭中路。
主要是由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及其东西两庑建筑所构成的三进院落;以及由坤宁门、钦安殿、永光门、顺贞门及其周边四围建筑所构成的御花园。
(5) 内庭东路
主要院落有东六宫、北五所、斋宫、毓庆宫、玄穹宝殿、茶果库房等。
(6) 内庭西路。
主要院落有西六宫、养心殿、漱芳斋、重花宫、静怡轩、建福宫、延庆殿、延春阁、中正殿、雨花阁等。
(7) 内庭外东路。
主要院落为奉先殿、宁寿宫与乐奉堂。
(8) 内庭外西路。
主要院落为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城隍庙等。
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传统叙述,是基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实体。其叙述的建筑空间,是以院落为基础的前后并列立体空间,依次顺序,脉络清晰,遍及每一个院落、每一座殿宇、每一处建筑。
三、“中轴线”叙述的几个问题
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中轴线”叙述,是基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建筑中心线,从而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虚拟与现实的问题
“中轴线”是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线,这条虚拟线,需要依赖其物质载体——即现实存在的单体建筑、单个院落或组合院落——才能得以体现。
故宫外朝中路与内庭中路中心线上有15处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顺天门、神武门,构成了南北一列建筑群,它们是虚拟“中轴线”的物质载体。若将这列作为虚拟“中轴线”物质载体的建筑群视为“中轴线”,显然是成问题的。
2、平面与空间的问题
“中轴线”是虚拟二维平面上的一条线,而其物质载体却是现实存在的三维立体空间。组合院落“中轴线”上的前后单体建筑,其立体空间的长度、宽度与高度,也往往不一致。
故宫外朝中路与内庭中路中心线上的15处建筑,其各自的东西宽度,长短不一,若将它们的东西宽度垂直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并南北相连,必定呈现出一条由14段宽窄不一的带段相连接的“中路带”,若将这条前后宽窄不一“中路带”视为“中轴线”,显然是成问题的。
3、对称与失衡的问题
建筑(群)的“中轴线”,依赖建筑(群)的东西(或左右)对称而呈现,若不对称,何以能呈现“中轴线”?
所谓故宫的“中轴线”,只是依赖故宫外朝中路与内庭中路中心线上的15处建筑而呈现,而外朝东路与西路、内庭东路与西路、内庭外东路与西路的建筑群,均不呈东西对称分布。即使内庭中路北部御花园内的建筑,也不完全呈东西对称分布(如钦安殿西南有四神祠,而钦安殿东南的对称位置无建筑)。
因此,严格地讲,所谓的故宫“中轴线”,只是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而不是故宫所有建筑群的“中轴线”。
4、有序与无秩的问题
按“中轴线”的定义,故宫内几乎所有单体建筑、单个院落,甚至南北组合院落,均有其各自的“中轴线”。
在故宫“外朝之制”与“内庭宫掖”的八组建筑群中,仅外朝中路与内庭中路建筑群呈现出统一的“中轴线”,且恰好南北衔接,呈现出贯穿故宫南北的“中轴线”。而其余六组建筑群,均未呈现出统一的“中轴线”。
因此,若依据“中轴线”来叙述故宫的建筑群布局,除了中路建筑群自南而北可依次叙述外,东西两路因无统一“中轴线”,尤其是多组南北向院落东西并列成复合型院落的建筑群(如内庭东、西路),而无法依次叙述。
即使是中路院落建筑群,也只是叙述位于中分线上的建筑(大门、主殿等),而院落内两侧的檐廊、厢房、边门等建筑,均因未位于中分线而无法被述及。
鉴于上述四个问题,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中轴线”叙述,往往是有始无终,遇到东西路建筑群时,只能以传统叙述加以弥补。
四、结论
北京故宫建筑群布局,是基于中国传统院落的组合与复合。
清代典籍对于故宫建筑群的中国传统叙述,符合其布局规律,能够条理清晰、完整有序地述及故宫内每一处建筑。
基于西方建筑学的“中轴线”叙述,仅及故宫中路建筑群位于中分线上的建筑而言,无法全面有序地叙述完整的故宫建筑群,不符合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原理与现实。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10956290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