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介
2023年8月27日下午三点,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系列专家学术讲座”在学院交流厅顺利举行,讲座邀请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亚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天、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小龙进行演讲与交流。讲座由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焦胜主持。
讲座现场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焦胜
讲座纪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施文: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研究
一、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研制的缘起和当前进展
首先,孙施文教授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研制的缘起和当前进展,表示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共同致力于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研制的起步。其次,孙教授提到专家工作组的成立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的支持,其任务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最后,孙教授介绍了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教学资源建设,各知识领域的首席专家在专家工作组的指导下,对知识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即将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并根据此体系开展了教学资源的建设。此外,示范课程和重点领域规划教材等也正在筹备建设中。
二、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的结构及其内容
1. 孙施文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的结构及其内容。他强调了知识体系和知识图谱的区别,指出知识体系是特定范畴内各类知识分门别类的结构性关系,而知识图谱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将不同种类的知识连接而成的。
2.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的构成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实务工作的需要进行,覆盖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整内容。这项工作旨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需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确定知识内容的范畴。
3. 最后,孙教授指出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领域:
-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
- 国土空间构成
- 国土空间使用及其管理
- 国土空间发展研究
-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
-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构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的核心,为今后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施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黄亚平:长江中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黄亚平教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先后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及湖北省视野下的武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武汉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武汉都市圈近期规划实施的重大举措、都市圈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联系与差异5个方面展开讲座。
首先,黄亚平教授指出“十八大”以后,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协同一致的,在中国五大城市群当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通过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黄教授从地理格局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强核型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概述,并简要介绍了湖北省实施三大都市圈战略带动全域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做法。
其次,黄亚平教授围绕《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部分成果,对两个规划的主体框架与技术路线进行了概述,并汇报了武汉都市圈近期规划实施的重大举措,如推进武鄂黄黄核心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黄亚平教授将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点梳理为:(1)明确都市圈共同的目标愿景,(2)构建多系统要素空间协同的框架,(3)提出不同空间层次的协同重点,(4)构建完善的协同保障机制。
最后,在都市圈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联系与区别方面,黄亚平教授作出了如下概括:(一)两者之间的联系包括:体现了发展规划为“引领”,空间规划为“支撑”的地位作用;均注重全域统筹和协调;规划重点领域的一致性。(二)两者之间的差异包括: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之差异;行政逻辑与技术逻辑之差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思维方式之差异。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黄亚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陈天: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绿色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陈天教授讲座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绿色城市设计案例。
第一部分: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陈天教授回顾并自省了我国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认为相较于传统经济模式,中国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城市设计产生了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上治理、规范、策略、标准等方面齐头并进的态势,但所谓“千城一面”发展方式的根本问题并不完全是“技术”的翻版,而是在制度、政策多元共促的结果。陈教授提出了当前6种空间环境极度恶化的事件类型,并以人、环境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总结提出九大城市设计理论模型。以城市设计的发展时间为轴,将城市设计发展态势与”碳“问题结合,分为第一代:碳启蒙阶段,第二代:碳依赖阶段,第三代:碳脱钩阶段,以及未来会发展到的第四代同时也是更高位次的碳中和阶段。
第二部分: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绿色城市设计。陈天教授罗列了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规划体系变革时间线,提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机构改革-规划体系-法案修整-多规合一-三区三线的整体发展过程。陈教授认为应从体制保障、内容保障、实施保障三方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指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规划体系变革要以提高空间治理水平为目标,方式方法主要以完善法规政策、统一技术标准、搭建信息平台、构建评估体系为四大主要策略。陈教授还将城市设计技术的逻辑进行了演绎转变,以“道、法、术、技”来概括理念体系、思维体系、方法体系、工具体系四个方面的定位。
第三部分: 生态绿色城市设计案例。陈天教授主要回顾了接手过的几个实际项目,包括东阳市总体城市设计、济南市高新东区孙村镇城市更新、嘉兴水乡空间设计导则三个主要项目。东阳市的总体规划策略为“山水连城”的规划方式,通过建设完整的多重生境空间、构建多级城市通风廊道、营造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体系等策略来实现东阳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协调发展。孙村镇也是山水相连的形态布局且存在高差,因此规划策略中包括了营造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体系、打造蓝绿相融的景观网络、建设健康持续的雨洪韧性体系、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绿色碳汇网络。嘉兴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其坐落于杭州和上海之间,且包含水乡文化的历史底蕴,设计导则中主要依照水网类型分为了生活类、商业类、产业类,强调规划开发中,不对水乡的固有生态环境做出太大的改变,而是依照水网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生产需求的设计导则。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陈天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罗小龙:中国大都市区的跨界发展
罗小龙教授的讲座以北京、上海大都市区跨界边缘城市为出发点,利用政治、经济、空间等多维度数据,重点分析了上海大都市区的跨界发展不平衡,即相比与浙江省,明显和江苏省联动更多的原因,并解读了大都市区扩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现象。
第一,以上海大都市区的发展为例,结合经济数据与空间数据分析,说明在政策激励和市场行为的引导下上海大都市区所呈现出的一体化发展态势,江、浙两省的临沪县市与上海的联系密切。
第二,研究发现上海大都市区存在非均衡的整合,体现在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等多个维度,表现在研发机构的不均衡外溢、跨界通勤差异等现象上。
第三,罗小龙教授对大都市区非均衡整合形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历史联系、政治态度、经济联系、社会联系的差异,如深入阐述了因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及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而导致的经济非均衡整合。
第四,罗小龙教授总结并提出:区域协调必须考虑大都市区跨界地区的行政区划协调,行政区划不是解决区域矛盾的唯一手段,市场化的体制应该在区划协调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罗小龙
讲座结语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系列专家学术讲座”旨在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方式,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宽阔,启人思考,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文稿:林小靖、李向阳、孙至喆、滕倩慧